隨著社群媒體與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音樂串流平臺的盛行,古典音樂已成為人人手機上都可以欣賞的藝術品;然而,這反而凸顯了古典音樂與不同類型音樂的競爭不易。以美國市場來說,根據數據調查公司Nielsen與音樂排行榜Billboard於2019年發布之調查,在整體音樂類型中,古典音樂以1%的市佔率排行十二種音樂類型之尾,與嘻哈、搖滾等主流音樂類型相比市佔率低。
<span class="g-head">不同音樂類型專輯銷售市占率</span>
除了在音樂產業中市佔率較低,新冠疫情的出現更打亂了全世界古典音樂產業的運行節奏,不僅導致觀眾數量減少,更連帶改變演出團體之收入結構。根據日本管弦樂協會(日本オーケストラ連盟)年報調查38個主要管弦樂團各類演出的觀眾數,從2018年的411萬人,跌至2021年的238萬人;美國管弦樂團聯盟(The League of American Orchestras )的年度調查也顯示,美國樂團營收結構中的票務收入從2019年30%,跌落至2021年7%。
{{research-6a-1="/style-guide"}}
而在臺灣,根據OPENTIX售票系統節目銷售統計,受疫情影響,2021年總節目場次數共計3,295場,較2019年減少50.6%,銷售金額6.28億元,較2019年減少53%;音樂類型節目共計1,300場,較2019年減少38.3%,銷售金額2.03億元,較2019年減少55.3%。
{{research-6a-2="/style-guide"}}
為因應疫情的各種空間與場地的限制,各國的古典音樂家不得改變熟悉的演出曲目,嘗試更多不同的演出形式。除了如動畫、電影音樂會、親子音樂劇場等新興演出形式外,演出團體也正試圖設計更具在地文化連結的節目,或是利用文化科技設計全新的聆賞體驗。透過新的演出形式與跨域合作,古典音樂產業正努力培養全新「觀」眾。如演出團體「狂美交響管樂團」,以動畫/電影主題節目,連續兩年蟬聯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音樂類節目銷售排行第一。
呈示部:如何利用跨域合作,呈現音樂核心主題
狂美交響管樂團(下稱狂美)由團長謝韋民與總監劉可婕創立於2017年,樂團編制齊全且平衡,是臺灣專業管樂團的佼佼者。謝韋民表示:「因應表演藝術近年來的變革,觀眾更期待舞臺上有不同藝術元素的綜合呈現,狂美草創時便希望以嶄新的面貌將音樂呈現給觀眾。第一年我們便與作曲家李哲藝合作,結合視覺藝術製作一檔親子節目,希望可以透過繪本故事與鄧雨賢的音樂,同時吸引長輩與小朋友的興趣。」
在這檔節目成功演出後,翌年狂美便以「狂美親子音樂劇場」為題,與劇團、視覺藝術家跨界合作,設計一系列的親子節目,以吸引小朋友眼球的劇場演出與題材,呈現具有故事寓意的音樂會。劉可婕認為:「狂美親子音樂劇場希望打造親子共聆體驗,所以節目設計不能只滿足孩子,也要讓大人覺得生動有趣。很多時候家長對親子系列節目不抱太高期待,但當發覺小朋友們專注在劇情時,大朋友也可以欣賞優質音樂所傳達的美感,兩方走出音樂廳時,都可以從這個節目中獲得一些啟發與滿足,這個非常重要。」
近年來,不少古典音樂樂團嘗試與其他領域跨界,但說到跨界製作的領頭羊,那我們也勢必要介紹灣聲樂團(下稱灣聲)。由作曲家李哲藝於2017年創立,灣聲以臺灣音樂文化為核心價值,藉由古典音樂的國際語言,號召具備完整古典音樂教育歷練的年輕音樂家,演繹在地文化,實踐「愈在地、愈國際」的溝通力量。2022年,灣聲與科技藝術家,墨雨設計創辦人吳哲宇、科技場域双融域合作,以生成式AI技術製作音樂影片《絃舞Ⅰ》。
《絃舞Ⅰ》乃李哲藝於2012年受國家交響樂團時任首席吳庭毓委託創作,以弦樂技巧表現電子舞曲元素,並藉該作榮獲第23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曲人獎。李哲藝直言:「本來以為作品很困難,沒想到許多學校樂團也努力練起來。我發現若作品本質能產生共鳴,他的影響力便可突破設定的框架。」
灣聲曾與双融域合作,為特展片段錄製配樂,李哲藝並在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引介下認識了吳哲宇:「看到他的生成式藝術,我直覺與《絃舞Ⅰ》很搭。」在這次合作後,灣聲並於2023年音樂會中,邀請吳哲宇共同以生成式影像演出。「其實合作是一個切入點,可以改變社會對於古典音樂的既定觀念。利用臺灣人熟悉的音樂,以及不同的媒介與呈現方式,灣聲希望可以接觸更多新觀眾。」
除了科技跨域以外,灣聲也與許多流行音樂、現代戲劇與傳統劇團合作,亦跨足影視配樂、授權音樂等領域。然而,藝術跨界並非容易事。「跨域就是兩邊要放下自己的成見,關切各自差異並找到平衡點,才能產生一個新的藝術內容,」李哲藝分享,透過去參與劇團的每場排練,理解表演藝術的基本概念與工作流程,並調整音樂人的工作狀況,透過事先設計好工作方法來解決問題,也能促進互相理解。
劉可婕也表示:「除了工作模式與技術語言以外,針對節目製作的呈現上,我們也需要做很多功課,例如從觀賞劇團的演出,每一個他們設計的細節,甚至到針對觀眾的經營,都是我們跟合作單位媒合前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虛實整合到底有多難?史上第一個虛擬歌劇以及劇場與Pokéman Go的《哈姆雷特》
發展部:如何活用IP內容,讓觀眾發掘對音樂的熱情
狂美的另一系列賣座節目,便是已連續兩年蟬聯音樂節目銷售排行第一名的主題式音樂會。這系列節目演出特定主題,如宮崎駿動畫、百老匯音樂劇、電影配樂等。「自2020年開始,像是一個養成計畫,我們設計幾套更適合不同年齡層的節目,運用大家都熟知的IP,讓過去跟著親子劇場一起長大的『狂粉』,能享受一個全新的音樂會形式,」謝韋民認為,提升音樂的品質,正是吸引觀眾的關鍵:「雖然這些IP耳熟能詳,但是我們選用曲目的版本,都是我們認為最適合整體節目設計品質的版本。」
狂美的主題式音樂會也會安排客座導聆人主持,並穿插客座表演者的共同演出。「其實看演出對觀眾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多數觀眾下班時間趕到音樂廳,根本沒有時間做功課,」謝韋民說明,節目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在兩小時內打動觀眾:「透過導聆人的介紹,觀眾可以迅速地轉換心情,曲間也可以給觀眾與演出者一些休息時間。除此之外,節目中也會設計起承轉合,讓觀眾可以被音樂感動。」劉可婕也分享關於節目中縝密設計的橋段:「以我自身擔任節目製作人的經驗,我會事先撰寫給導聆人的逐字稿,雙方溝通後加入對方的生活經驗,再疊加共感的情節安排,透過不同嘉賓分享演出主題對於自己的啟發,能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感受。」
灣聲對於臺灣IP的努力,則是業界有目共睹的,其取材元素包括臺灣各族群的音樂,以及日本時代至今的臺灣流行音樂,並運用於演出中。「我們其實有點像是過去的國民樂派,」李哲藝說道:「像過去從西歐學成的作曲家,回到母國尋找文化素材,並寫成古典音樂。我們在做的事情,便是將古典音樂臺灣化,臺灣音樂古典化。這個目標相當耗時,但唯有不斷的累積,才可為音樂環境帶來變革。」
因為演出曲目充滿臺灣元素,灣聲得以吸引到更多不同的觀眾族群:「我們的節目不侷限於聽古典音樂的人,而是想辦法開另一道門,用一個大眾有興趣的題材,吸引其他觀眾進來欣賞。灣聲相當要求節目的水準。我們要求音樂家以名作的態度對待這些作品,以忠實呈現音樂的價值。」李哲藝相信,當節目品質夠好,節目的核心價值也會傳達給觀眾。
{{research-6a-note="/style-guide"}}
延伸閱讀:翻轉追版稅惡夢,英國Nexus計畫再晉級
再現部:如何培養聽眾、孕育人才,打通古典音樂的活水
狂美可以屢次獲得票房佳績,除了精心設計節目內容之外,觀眾的經營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節目中,我們會設計一些與觀眾的小互動,比如大合照,」劉可婕分享:「觀眾的小互動,比如反身大合照,其實過去在古典音樂類演出中較少出現,對我們而言,合照是為了告訴每一位觀眾:『你的參與對我們很重要』。」劉可婕認為,思考觀眾想要的體驗,才是經營粉絲的不二法則。
劉可婕也說道:「其實我們的產品力不單單只有節目本身的細節,還有外部的資源。」狂美透過社群表現分析、各場次的觀眾樣態與回饋,獲得能反映自身表現的數據。透過建構分析機制,團隊可以分配投入資源的比例,行銷便成為推波助瀾的利器之一。
灣聲以臺灣元素為主的節目內容,也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弦。「在樂團成立首演後隔一天,台北旅店的戴彰紀董事長便聯絡上我,」李哲藝侃侃而談:「戴董說灣聲演奏的音樂,都來自他熟悉的旋律,讓他相當感動。」戴彰紀從產業面提出建議,在創團後三個月舉辦四場母親節演出,並請會計師協助以成本設定票價。戴彰紀從商業觀點出發,他認為只要商品價值達到票價,就不怕賣不出去,所以最後演出的票價高於其他職業樂團。在戴彰紀的大力支持下,灣聲的四場演出相當成功,平均票房達到85%,李哲藝並結識了施振榮等眾多支持者,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成立了後援會,以多元管道協助灣聲成長。
除了開拓市場,狂美與灣聲也致力於培育本地人才。兩樂團除定期舉辦團員與指揮招考,公開招募音樂家外,也都會舉辦音樂比賽,為優秀的音樂人才提供表演舞台。李哲藝分享:「國際音樂比賽其實是一個平臺,我們不但可以透過平臺累積臺灣的音樂創作,還可以讓這些作品被國際的音樂家演奏。」謝韋民也希望透過狂美累積的團隊能量,除了培養更多具實戰經驗的優秀音樂家、指揮家,更希望推廣在地青年音樂家的作品。
結語:打破框架、持續創新的古典音樂產業
隨著全球娛樂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古典音樂產業也來到了轉捩點,如何打破框架,結合劇場、動畫、電影、臺灣音樂、科技等內容,吸引更多觀眾走入音樂廳,成為許多團隊不得不思考的命題。「音樂家要更勇敢的面對市場的挑戰!」謝韋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產業應該更誠實的面對市場,讓觀眾可以享受古典音樂的美感。李哲藝也覺得:「人家國外的環境是幾百年來的累積,我們又花了多少力氣去打造環境呢?」他相信,臺灣的音樂家一起努力,才能讓市場持續成長;產業中的每個角色,只有透過合作、創新,才有更穩定的職業發展。
灣聲樂團與狂美交響管樂團與其他臺灣音樂團隊一樣,都致力於打破古典音樂與其他領域的界線,擬定經營方針,並開發、活用更多IP內容,吸引更多人走入音樂廳,擴大古典音樂的影響力。在臺灣演出團體的革新精神之下,未來必能有更多滿腔熱血的音樂家,可以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