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生成技術的應用席捲了全球文化內容產業,滲入到各類文化內容的產製環節,不僅引發了層出不窮的侵權爭議與法律訴訟,不斷冒出的新穎生成式AI工具,展現出強大與驚人的內容生成能力,也加深內容創作者對未來生計的擔憂,深怕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
生成式AI在影視、音樂與遊戲產業最新應用趨勢
美國經濟顧問公司CVL Economics在2023年針對美國電影、電視、動畫、音樂、錄音與遊戲等產業訪談了300名高階主管,調查各產業應用生成式AI技術的最新趨勢,並於2024年1月發布調查結果,指出有72%受訪企業已將生成式AI技術用於內容的產製過程,這些導入AI生成技術的企業,使用AI生成文字內容的比例有68.7%、生成聲音內容有38%、生成圖像內容則有76.7%。
75%的受訪者表示生成式AI技術已經導致企業內職位的削減或整併,CVL Economics預估這些產業到了2026年,在美國將有20.38萬個受薪工作會受到生成式AI的影響而整併、減少或被取代,約佔整體受薪人口的16.1%,這預估數據尚不含自由工作者與臨時人員等非典型工作者。
不同產業對於生成式AI技術應用程度與導入的產製環節亦有所不同。在電影、電視和動畫產業有68.7%企業已導入生成式AI技術,主要應用於後製階段,其中有44%利用AI建置3D模型,39%協助人物角色和背景的設計,37%應用於語音的生成、複製和合成。
音樂與錄音產業目前使用生成式AI比例較其他產業低,僅一半的企業有使用,主要應用於前期製作,其中有57%用於語音的生成和複製,52%用於音樂的生成和錄製,使用生成式AI的音樂作品約有一半利用AI生成歌詞,45%進行母帶處理、40%用於混音工作。
遊戲產業使用生成式AI技術比例最高,有將近90%的企業已經採用,並廣泛應用於產製的所有階段。
{{focus-6-1="/style-guide"}}
{{trace-6-2="/style-guide"}}
電子書、有聲書與漫畫產業的最新發展
除了影視,音樂與遊戲等產業,其他內容產業也受到生成式AI的衝擊,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後全球爆紅,圖書出版是最立即受到衝擊的內容產業,短短幾個月內Amazon網路書店上充斥著大量由ChatGPT生成的電子書,市面上也出現各種協助個人利用AI撰寫、翻譯、編輯校對,設計插畫的AI工具。
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擔心AI生成書籍的氾濫會排擠人類作者,並讓不知情的消費者買到AI生成的書籍,因此要求Amazon對於AI生成書籍做出規範。2023年9月Amazon在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DP)平臺內容發布指引新增了AI內容揭露規定,要求作者在KDP平臺出版書籍時,書中如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或翻譯時必須公開揭露,並依據平臺指引,判斷其書籍是屬於AI生成還是AI輔助類。
{{trace-6-1="/style-guide"}}
除了利用AI生成文字書籍,Apple與Google兩大平臺也推出AI生成有聲書的服務,Apple Book針對書籍主題需求可以提供男女四種不同AI語音,不過書籍內容需審核通過後才能製作;Google Play提供的語音生成服務,只要上傳epub格式即可進行製作,但建議以非虛構類書籍為主,因為AI生成的語音不適合為小說提供富含情感的聲音表演。除了這兩大平台,也有不少公司針對不同語言與書籍類型開發有聲書生成語音服務。
由於有聲書製作較一般圖書的成本高出許多,對於很多出版社而言,聘請真人配音成本過高,這些平臺提供的AI生成語音技術可以取代真人聲音,並協助簡化有聲書編輯出版程序,大幅降低了獨立作者、小型出版社製作有聲書的成本。
漫畫產業的生成式AI應用則擴及全球產業鏈的運作。由於日本漫畫受到全球廣大粉絲的喜愛,各種盜版字幕組猖獗,即時將最新作品外譯成其他語言版本,已成為日本漫畫業者確保海外收益最迫切需求之一。2020年集英社便與東京大學、AI開發公司合作,針對日本漫畫作品開發出AI翻譯工具Mantra Engine,大幅縮減翻譯時間與成本,目前透過Mantra外譯的漫畫作品每月超過2萬頁。
除了AI翻譯工具,集英社也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AI編輯器Comic-Copilot,並於2023年上市,除了可生成漫畫作品的主題、標題、角色名字與必殺技名稱,協助縮短或改寫臺詞、進行文字校稿等編輯功能,還可與漫畫家進行互動,提供漫畫家創作靈感。
韓國網漫業者也積極投入網路漫畫AI支援工具,NAVER於2021年推出了Webtoon AI Painter協助畫師繪圖自動填色,並開發可模仿畫師繪畫風格後協助繪圖的AI工具。由於網漫產業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的蓬勃發展,不少新創科技公司也紛紛投入網漫AI支援工具的開發,除可簡化繪圖步驟,也可讓一般民眾輕鬆進行網漫的創作。
粉絲對AI生成內容的疑慮
日韓漫畫業者雖然非常積極導入生成式AI技術,不過仍有很多粉絲排斥AI技術,認為AI產出的品質不佳,如集英社2023年10月在MANGA Plus平臺同步連載宮田大輔最新作品《Rugby Rumble》,從第一回即完全由AI翻成英文版,但AI生成的文字往往無法貼合對話框大小。不是字體太大超過對話框線,就是字體過小,讓版面顯得凌亂,因而在網路上引起大量粉絲的批評,迫使發行商重新排版後再發布。
不少漫畫粉絲也認為AI無法準確地翻譯出對話中的精髓,反對廠商為了節省成本使用AI翻譯的聲量不斷出現,《魔法使的新娘》2023年12月宣布最新作品將結合AI翻譯工具與人工審閱翻成英語版本,就引起粉絲強烈的質疑。
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多次嘗試使用各種生成式AI工具協助其創作,其中《ONE PIECE》官方帳號在2023年底發布了尾田利用Suno AI生成的一首《ONE PIECE》主題曲影片,意外引起粉絲大量的抗議,聲稱要抵制《ONE PIECE》重製版動畫。對於許多動漫粉絲而言,無法接受作品的原創性受到生成式AI所沾染。
這種粉絲抵制AI技術的現象並不僅限於漫畫,BBC於2024年3月初宣布將利用生成式AI來製作科幻影集《Doctor Who》的行銷文案內容時,也引起粉絲大量的抗議,導致BBC在兩週後不得不終止該計畫。
AI對內容創作者的威脅?
企業採用生成式AI技術的考量點在於降低成本與提高效率,然而成本的降低通常也包含人事成本的削減。當科技公司推出各種令人眼花瞭亂的AI工具,吸引企業採用時,對內容創作者而言無疑是自身專業價值的貶值,以及工作機會的流失。
因為一般人就可以透過簡單文字的輸入與操作生成不輸專業人員創作的影像,圖片與歌曲等內容,企業自然就不願高薪聘請專業人力創作這些內容。美國編劇與演員工會在2023年發起的罷工運動,使用生成式AI技術所涉及的版權侵權與工作權保障問題也是爭議重點之一,編劇與演員已經深刻感受到AI生成內容對於他們工作的威脅。
技術的快速發展更加擴大這種威脅感,OpenAI在2024年2月發布其影像生成模型Sora所生成的影片,其效果讓全球影視創作社群感到驚艷。擁有1,860萬位訂閱者的科技網紅Marques Brownlee發布了一段影片,比較了一年前AI生成的影片與Sora生成的內容,對於Sora技術在短短一年的突飛猛進感到驚嘆,他認為Sora生成的內容在很多面向已經與真實影像無異,雖然技術仍有不完美之處,但作為滿足社群媒體與線上廣告的短影音需求已經相當夠格了,一般觀看者很難分辨出其中的AI生成內容,這意味著目前創作這些短影音的工作者恐將被AI取代。
2023年底上市的AI生成音樂產品Suno AI的表現更是讓音樂工作者感到驚嘆與恐懼,滾石雜誌在2024年3月發布一首透過Suno AI生成的一段藍調爵士樂《Soul of the Machine》,並邀請專業音樂人聆聽,多數音樂人聽完後的心得交織著驚奇、震驚和恐懼的複雜情緒,因為他們幾乎無法辨識出其為AI所生成的歌曲。
生成式AI威脅個人工作機會的危機感,不僅存在於內容產業從業人員,2023年5月美國編劇工會開始罷工時,蓋洛普公司(Gallup, Inc.)針對美國5,458名成人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多數美國人認為AI將對美國就業市場產生負面影響,75%的人表示AI在未來10年內將減少就業總數,而且79%美國人不信任企業會負責任地使用AI。這調查顯示人們普遍認為企業會盡可能地用生成式AI工具來取代現有人力,而不會認真考慮失去工作後勞工的生計問題。
盧德主義者(Luddite)的替代路線
技術的重大創新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許多工作可能會因此而消失,但也會出現新的工作。目前內容創作者面對生成式AI的衝擊某種程度類似19世紀初英國工業化初期,技藝嫻熟工匠與手工藝者面臨先進機械設備的威脅,工廠流水線勞動工人的出現導致大量專業匠人的失業,因而爆發砸毀機械,破壞工廠,反對工業化的盧德運動,不過那些憤怒的盧德主義者終究無法逆轉工業化的進程。
生成式AI技術雖然持續在發展中,但我們該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並非只有任其自由發展或完全抵制兩種選擇,政府的制度、法規與政策都會影響AI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政府不可能如英國工業化初期放任企業不加限制地使用新技術,導致大量民眾遭受失業與流離失所的痛苦。歐盟最近通過的AI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即代表政府企圖影響AI技術未來發展路徑的努力。如何在企業導入生成式AI過程中避免衝擊勞工的權益,也不僅是勞資雙方協議的問題,如美國好萊塢的罷工協商,政府也應該參與其中,與勞資共同溝通協商,以建構一個完整政策支持產業環境,確保在生成式AI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仍能保障內容創作者的工作權益。